根 據林登榮老師的研究,綠島舊名「青仔嶼」、「雞心嶼」、「南謐東嶼」等,日治時期則稱「火燒島」,直至台灣光復後,仍稱「火燒島鄉」。民國 38年 (1949),台東縣第二任官派縣長黃式鴻於5月21日至此視察,因覺地名不雅,於8月1日正式將「火燒島」更名為「綠島」,沿用至今。
對 於初次聽到「火燒島」這個地名的人而言,勢必會想像:一座被熊熊的烈焰覆蓋著的島嶼,還真是有點可怕啊!加上綠島長久以來都居住著些重量級的 「特別來 賓」,因此給予了「火燒島」增添了更多的想像空間。其實關於「火燒島」的由來有許多的說法,在此列舉數條較為人知的故事,相信在看過之後,對 於「火燒島」 不會再感到既陌生又害怕。
|
綠島的舊名 |
一、「天火焚島」說:傳說在清代嘉慶元年的某一天,雷火擊中島上的森林,大火延燒了整座島嶼,火光沖天,大火持續了許久。此後這座島嶼便被 稱為火燒島了。
二、「觀音洞神火」說:據傳早期先民入島之初,觀音洞台地附近常見紅色火光和火球,在台地上來回滾動,紅光四射。經島民入山尋找,才發現有 酷似觀音坐像之鍾乳石,因而得名。
三、「火燒山」說:島上居民出海捕魚常遇濃霧,家屬於高山上燃燒柴火,做為指引回航之標幟,於是夜間島上火光沖天。故名為「火燒山」,而該 島就謂「火燒嶼」了。
四、「島嶼地貌」說:每年到了冬天,島嶼迎風面的山頭,在東北季風挾帶海水吹襲下,草木經常一片焦黃;颱風過後,露出赤紅色的泥層;加上環 島四周高聳岩壁的火山岩呈烏黑色,從海上望去就有如被火烤過一般的島嶼。
|
綠島的舊名 |
綠島的舊名
綠島被稱為火燒嶼或火燒島,有相當長的時間,其由來各家看法不同。但綠島受焚風侵襲的影響,在2007年10月6日得到實證,柯羅莎 (Krosa)颱風登陸臺灣東北部後,氣流越過中央山脈山嶺降落到臺東地區,造成焚風,溫度一時高達38.5℃,且持續10幾個鐘頭。
|
綠島的舊名 |
綠島受到這一波焚風的侵襲,西南部和南部迎風面的山頭如同被火燒過,遠看有如火燒山,這才恍然大悟「火燒島」是這樣來的。還好,大自然有自 我修補的能力,即使焚風造成林相看起來有些蒼涼,但是對生態的影響不大,大約兩個月後,就會恢復綠油油的景象了。
綠島的地名原是以閩南語命名,但許多地名因文字譯寫後語義失真,造成誤解,在此特做說明:
一、湖:原是閩南語「凹」或「坳」之訛轉,意指環山的盆地地形,如大湖、柚子湖、楠仔湖等。
二、埔:台地、寬闊的平坦地,如草山埔。
三、坪:潮間或緩坡地帶,如海參坪、南風坪、左坪、滾水坪等。
四、溝:河流,未離開山區為溝,離開山區的地方統稱「溝口」;河口沖積扇上的聚落常以河為名,如流麻溝、青仔溝等。
五、鼻:突出的海岬,如滾水鼻、公館鼻、大白沙鼻、鼻頭等。
六、腳:某地標之週遭地帶,如「大石腳」指的是大石(石山)附近一帶。
七、內:地標之後方,如燒金內(燒鹼內)、公館內、尾湖內等。
八、窟:地形凹下或面積較大的潮池,如水窟、烏油窟、淡水窟、青窟等。
九、崎:山壁陡直的地方,如大崎、羊崎、長崎、短崎、漏崎、馬仔崎等。
|
綠島的舊名 |
綠島的聚落名稱都有著有趣的典故,簡介如下:
一、公館:公館的由來有兩種說法,一為先民陳必先等,首先自小琉球登陸在此墾荒,並做一茅屋做為「公館」;另一說法為先民早期開發時,為解 決紛爭或商議公眾事務,而設立之會所,所在地稱為「公館」。綠島開發時期曾有自治組織,設有總理、老大及代表,以議決公眾事務。
二、中寮、南寮:先民定居公館之後,發現西方海岸平原開闊,適合農耕,於是屯地闢田,並搭建草寮做為休息之用。農地日漸開墾,草寮也隨之增 多,聚成了村落。以位居南方者稱南寮,居中者稱為中寮。
三、 流麻溝:因位於「流麻溝」出口處而以此為名。流麻溝為綠島最長之河流,因河中盛產「鱸鰻」,故舊名「鱸鰻溝」。日治時期,日本人在溝口南側建 監所以監禁流 氓,台灣光復後,省警備總隊在此成立職訓隊,管訓惡性重大之要犯,自此,「鱸鰻溝」因台語諧音而被訛傳為「流氓溝」。新生訓導處曾在流麻溝建 綠島公園,因 覺地名不雅,一度更名「流漫溝」。一般學者考察綠島地形後仍記為流麻溝,沿用至今。
四、柴口:早期漢人入本島時,據有公館、流麻溝一帶,與中、南寮之雅美族原住民發生衝突。終究雅美族人不敵,退居中寮一帶。而漢人則在公館 與中寮間伐木築柵,以做為防禦之用,故稱柵口,後來訛轉為柴口。
五、楠仔湖、柚子湖:早期本島原始林密布,盛產楠木及柚子樹;且地形背負馬蹄形陡崖,面向大海,狀如坳地,因而得名。
綠島的舊名